徽州古城位于歙县的练江北岸,始建于秦朝,唐代以后成为古徽州府治所在地,汤显祖的一句“一生痴绝梦,无梦到徽州”使多少人对它魂牵梦绕,城门、牌坊、以及府治特有的府衙,让游客依然能领略到古徽州府的遗风。你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八脚牌坊许国石坊,了解渔梁坝的巧妙设计,夜晚乘坐小舟游练江,看看古城迷人夜色。
许国石坊,俗称八脚牌楼。建于明万历十二年十月(公元1584年),距今有四百年的历史。许国石坊是仿木构造建筑,形制为国内所罕见。平面是口字形,南北长11.54米,东西宽6.77米,全高为11.4米。整个牌坊由前后两座三间四柱三楼和左右两侧单间双柱三楼的石牌坊组合而成。石料全部采用质地坚硬的青色茶回石,用料特别粗壮厚实。八根柱子各为50公分见方、七米多高,梁枋、拦板、斗拱、雀替也都采用大块石料。这些大石料每块重达四、五吨,如此笨重的石料,在空中接榫合缝,足见当时建筑技术已达到相当的高度。许国石坊雕饰相当精致,有彩凤珍禽,游龙走兽。十二只倚柱石狮,雄踞于石础之上,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在石坊的前后左右都有题签携刻。前后两面的顶层和侧面的第三层,正中镶嵌着双龙盘边的匾额,上面直书“恩荣”两字,这是表明皇帝赐予的“恩典”和“荣光”;底层四面额坊上分别镌刻着端端正正的“大学士”三个字;前后两面小坊上署有“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这一全幅头衔;前后两面的第二层枋上名为“先学后臣”、“上台元老”斗大楷书刻字。“先学后臣”是宣扬许国凭文才而登上仕途的。“上台元老”,“上台”即“三台”(上台、中台、下台)之一。“三台”本来是星象的名称,而古人常用以象征“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少保)。许国此是已晋少保兼太子太保,居位辅臣,名列三孤,故有此称。石坊上所有题字,全部是馆阁体、擘窠书,相传出自明代书法家董其昌的手笔。董书貌丰骨劲,挥洒自如。小知识:许国,字维祯(公元1527-1596年),歙县人,嘉靖已丑进土,历仕嘉靖、隆庆、万历三朝。隆庆年间,明王朝曾赐他一品服出使朝鲜。万历即位,进右赞善,充日讲官。“赞善”,只不过是个入侍太子的官名,而充任“日讲官”,在皇帝身边讲经论政,则是他飞黄腾达的一个重要阶梯。不久,果真“御笔”亲书“责难陈善”四字赐赠,颇受宠爱,青云直上。万历十一年即以礼部尚书兼内阁大学士入赞机务,开始成为明神宗朱翊钧的内阁重臣,不久又加封太子太保,改授文渊阁大学士。万历十二年九月,又因云南平逆“决策有功”,晋少保,封武英殿大学士,成了仅次于首辅申时行的次辅。许国石坊正是在云南边乱平息一月之后开始营建的。云南边乱平息之后,万历“龙心”大悦,大赏群臣。作为辅臣的许国,被赞为“协忠运筹,茂著劳绩”,受到了“加恩眷酬”。从《许文穆公集》上可以看出,此时,许国曾连上两疏,一再恳辞“殊常恩命”,皇帝不允,下旨“毋得固辞”。这样,许阁老也就上沐皇恩,回到老家,催动府县,兴师动众,鸠集工匠,建造牌坊。
徽州府衙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徽城镇中和街,为古徽州府治所所在。自2009年4月,在原址上重建,基本上保留了原汁原味,对于了解徽州历史很有帮助,也是游徽州古城的必游之地。
斗山街位于歙县城内,因依靠斗山得名,是一处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于一体的旅游文化景点。建于明清时期的斗山街有典型的徽州民宅汪氏家宅、官府人家杨家大院、古私塾许家厅、世代商家潘家大院、千年“蛤蟆”古井、罕见的木质牌坊—“叶氏贞节坊”等等。它犹如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向你娓娓讲述着古老而又凄美的故事,青石板铺成的路面狭长、悠远,宛如再现戴望舒笔下的“雨巷”。杨家大院:据传始建于先祖杨宁。杨宁,歙县城中人,字彦谧,明宣德五年进士,历任江西巡抚、礼部尚书。杨氏家宅布局十分合理,设有厅堂、谯楼、厢房、楼厅等。厅堂气势宏大,雕梁画栋,做工精致。叶氏贞节坊:传说当年朱元璋为了躲避元兵的追踪,在斗山街江莱莆家窗下的废墟中躲藏了七天七夜,并得到江妻的给食,得以生还。朱元璋做了皇帝不忘当年救命之恩,派人来接叶氏入宫,无奈叶氏守寡不从。皇帝便赐建这座牌坊以旌表叶氏女子。蛤蟆井:相传斗山街原来是缺水的,唐朝贞观年间,当地居民从一对蛤蟆藏身的地方打出了两个泉眼,涌出清冽的甘泉来,于是在那里掏井,终成这口历经一千多年永不干枯的蛤蟆井。
徽州古城,又名歙县古城,古称新安郡。位于安徽黄山市歙县徽城镇,总占地面积24.7平方公里。古城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徽州古城是中国三大地方学派之一的"徽学"发祥地,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